全国
电话:0535-6730782
  • 微信公众平台
  • 个人求职客服
  • 企业招聘客服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热点 >从月饼厂工人到台资品管,再到调味品企业独当一面,对跳槽的理解

    从月饼厂工人到台资品管,再到调味品企业独当一面,对跳槽的理解

    来源:食品论坛 时间:2017-06-15 作者:xiamaohua
    核心提示:在30岁之前的阶段不要想到收入要有多少,职位要有多高,这是打基础的时候。然后选定一家可以长远发展的企业,好好体现自身的价值,薪水和职务当然会不低。

    正值毕业季,在食品论坛上看到前辈xiamaohua关于自己十一年食品之路的分享,笔者感触很深,也很认同前辈的一句话“在30岁之前的阶段不要想到收入要有多少,职位要有多高,这是打基础的时候。然后选定一家可以长远发展的企业,好好体现自身的价值,薪水和职务当然会不低。”

    借此文送给广大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子以及已经在职场的食品人,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在适合的年纪做着合适的事,总会收获自己的果实。

    前辈原文如下:

    我学的是食品专业,毕业后也一直在食品行业打拼,不知不觉已十一年了,偶尔回想起这十余年来的工作经历,倒也让人感慨不已。这十来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学习了食品行业里面不少的东西,职务也有所提升,但是学得越多,才真正越感觉到自己的不足。简单写写这十来年的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一同分享一下。

    初入职场,对食品技术的认识

    1996年我考入了省城的一所在当时只能算三流的大学,食品工艺专业,专科。

    1999年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烘焙企业里面当工人(当时工作不好找啊,没有经验,学历又低,为了留在省城,只好先当工人,干干再说吧),这家烘焙企业在省城是非常出名的,月饼生产行业的老大。

    进入公司没几天,公司就开始准备熬制月饼用的糖浆了,由于缺少人手,就让我也去熬制糖浆。那可是三伏天啊,本来天气就热,还要在灶火边守着(如果不守着,糖浆沸腾溢出来会引起火灾的),这个滋味可真够难受的,想想当时没有中暑可真是奇迹啊。

    熬糖的过程就是将40斤水烧开后,倒入100斤白砂糖,煮沸后加入20克柠檬酸,再加入用纱布包裹的新鲜柠檬,柠檬要切成4~6瓣,然后再用小火慢慢熬制约2小时左右,然后用温度计测温,达到114℃时就可关火起锅了。待冷却后转入存储糖浆的大桶内,放置15天以上就可以使用了。

    糖浆熬制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可这里面蕴含的原理还是不少的,这就让我开始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技术之旅了。

    月饼用糖浆就是将蔗糖溶液在酸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糖浆温度在114~116℃时,说明糖浓度应该在78~83度,糖浆已经转化得差不多了。而放置15天以上,就是让糖浆转化更加充分,制作月饼皮的时候面团才柔软,可塑性好。

    在后来接触月饼的制作后,才真正发现糖浆的浓稠度和转化程度对月饼皮的制作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环节可能对后期的影响越大,也越不能忽视。

    熬了40多天的糖浆后就不再熬制了,而后,就开始月饼大生产了。就要见识本地最大的月饼生产企业是如何生产月饼的了,心里非常激动也非常期待。这家公司当时在省城应该算规模最大的,而且技术工艺和设备也算最先进的了。本来厂里的员工只有几十人,为了生产月饼,一下子招了300多人的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大部分都是往年生产过月饼的,那场面可真壮观啊!在月饼生产过程中,终于看到了月饼生产的整个过程,见识了手工制作月饼,也见识了机械化的月饼生产,而且还有当时最先引进的冰皮月饼。以前月饼生产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大生产了。后来看过北京好利来公司的宣传片,里面的机械更加先进,连包馅成型后摆放在烤盘上都是自动化的,然后烤盘直接进入隧道式烤炉。

    在了解月饼生产过程的时候,也发现一些当时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月饼皮生产过程中要加入枧水,这个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还有就是月饼中要加入防腐剂丙酸钙,为什么不使用其他防腐剂呢?比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等等这些问题也困扰了我好长一段时间。询问生产师傅,他们也说不清楚,反正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有些新技术也是在广州学习后应用在公司的。后来通过查找资料,才知道枧水的作用就是调节PH值,以便美拉德反应的时候上色好看;而丙酸钙主要是抑制霉菌的生长,月饼由于本身的产品性质,非常适合霉菌的生长繁殖,所以使用丙酸钙的效果比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要好。

    月饼生产完后,我就正式调入车间从事面包、蛋糕还有西点的生产。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也学过面包蛋糕的生产工艺,可是和实际生产相对比,基本上对不上号,可说我们所学的教材中所讲述的工艺至少要落后10年左右。教材中还在讲什么二次发酵、用鲜酵母发酵等等,现实生产中早已使用即发干酵母了,中低端的面包生产也没有使用二次发酵的,基本都是快速发酵法。对于醒发和烘烤的工艺也先进了很多。尤其是蛋糕工艺,第一次知道了海绵蛋糕、戚风蛋糕,以前在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听说过。

    烘焙行业应该说是国内的生产技术与国外的技术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尤其这家企业非常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每年都会派优秀员工到广州或者当地的一些培训中心学习新的工艺技术,同时也有许多烘焙添加剂企业也会派他们的烘焙技师到企业讲解最新的生产工艺,顺便也推销他们企业的添加剂或配料。在这些培训和学习过程中,让我系统地学习了先进的烘焙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能明白的操作步骤或添加的某些配料,就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利用的什么原理,添加这种配料的作用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等等。就这样,在自我的问与答中,不断地积累了很多知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我认为这是进入一个新的食品行业,尽快掌握技术比较好的方法。

    在这家企业只干了9个多月,这几个月所学到的东西比在学校里所学的几年的知识都要丰富得多,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深刻得多,尤其是食品化学里面的关于淀粉糊化、老化的理论,面粉中蛋白质的性质等等。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有非常大的帮助,让我学会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学习食品技术,加深理论理解的方法。

    许多生产师傅工作了很多年,你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从理论上说不出来,他们只是知道应该这样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生产技术人员。

    对烘焙这行的技术也学了不少,自己还在当一个工人,总还是觉得不是个味道,虽然公司当时也已经通知我准备把我调入生技部,可我还是觉得应该换个环境,应该到其他公司、其他行业去看看,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嘛,呵呵。就这样,我离开了这家企业进入一家生产速冻食品的台资企业。

    进入品质和生产管理领域

    这家台资企业是从事速冻食品生产的,在中国大陆有四家分厂,在当时位于速冻食品行业的前三甲。这家分厂刚投产一年半左右,主要有汤圆、水饺、菜肴、面点小吃和冰淇淋五条生产线。厂也不是很大,也就三十几亩吧。可是规划布局上非常合理,显得非常紧凑。办公区与生产区合在一起,前面是办公区,后面就是生产区。整个办公区和生产区都比地面高出一米五左右。根本不用考虑暴雨季节会因为排水不畅导致厂区雨水倒灌进车间的问题。后来就遇到过几次暴雨,下水道排水能力不足,厂区地面积水达到大约一尺多深,可对生产车间一点影响都没有。

    原料仓库和成品仓库的收货和发货平台由于高出地面一米五左右,收发货时汽车装卸货非常的方便。而且整个厂区有环线厂区道路,仓库月台前面的场地也非常宽阔,物流运输非常方便。后来见过几个厂,由于规划的问题,厂区场地非常狭窄,货车进出非常麻烦。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公司的质保课(课就相当于一个部门,课长就相当于部门经理,台湾企业是学日本的管理方式,所以连名称也是照搬日本的)是专门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有课长一人,原物料品管一人,成品品管一人,微生物检验一人,还有就是现场品管4人。下面就说说这家企业做得比较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些地方吧。

    进入该企业第一天,质保课的课长就让我先看生产技术文件和现场品管的资料。这些生产技术文件写得非常详尽,可以说是我走了几家公司里编写得最好的,实用性非常强。首先按每一个产品单品,从原料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都有详细的说明,而且都有相应的流程图以及每个生产步骤的工艺参数和注意事项,让人一目了然。可以说,看了这些技术文件后虽然还没有进车间现场去看,就能大致知道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而且还知道应该关注哪些关键控制点和控制参数。后来在一个资料上看到这样一句关于文件编写的话,说是“文不如表,表不如图,图不如图文并茂”,对此我深以为然。这些技术文件的编写方式对我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SOP文件的作用真的非常大,编写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只有起反作用了。

    看了半天的文件后,课长就安排准备离职的现场品管带我进入车间,让他给我讲解一下现场品管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进入车间后老前辈带我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好一道工序走了一遍,大致讲解了一下工艺流程,然后给我说了一下需要填写哪些监控记录,填写频次以及检测方法等,前后大约半小时左右吧,他就出车间了,于是,我就正式开始了我的现场品管生涯。

    以前只学习了食品技术,还没有接触过品质管理,在学校里也没有学过类似课程(现在好像有这些课程了)。在随后公司举行的一系列专业培训并结合自身的体会,使我对自己从事的现场品管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场品管的工作就是对生产制造部门是否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各个关键控制点的工艺参数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如发生偏离,要及时进行纠正。做现场品管看起来比较容易,可等我逐渐成熟起来已经是半年以后的事了。

    做一名合格的现场品管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按照规定的要求对生产现场各质控点进行监测。这个每天做很多次重复的工作确实非常枯燥,刚开始不熟悉在学习阶段还好一点,一旦熟悉以后就开始厌恶了,觉得天天做同样的枯燥的事情真的是乏味。所以,很多现场品管就不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监测了,但往往出质量事故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其次,要对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发现问题要能及时判定出会对后续工序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评估其影响,才能及时准确的提出处理意见。第三,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在现场主要是和一线人员打交道,处理好人际关系,你所提出的建议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工作就很好开展,要是关系处理不好,你的工作真的很难开展。

    在培训的时候,我们课长就提出了这样一些现场品管的观念:

    ① 要以挑剔的眼光发现问题。特别要有一种“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思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有疑问的异常情况。这就要求现场品管对生产工艺非常熟悉,而且经验丰富。

    ② 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标准化作业,做好预防性控制。尤其是预防性控制,发现任何异常或不再受控范围内,一定要及时处理,决不能流入下到工序或继续生产,否则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③ 现场品管要具有权威性。作为一名现场品管,发现异常问题时,所提出的处理意见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最小化,而不能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④ 品质有偏差时,要及时请示。当现场出现重大品质事件或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时,要及时向自己的主管和生产主管请示汇报,让问题在第一时间能得到解决。

    ⑤ 品管既要是冷面的、严肃的,又要是文明的。提醒员工时是文明的,出质量事故时是严肃的,要为公司利益负责。

    这家企业的员工具备非常好的质量意识或者说是这家企业通过训练和管理让员工具有这么好的质量意识。当车间里的任何一名员工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向其主管或现场品管反映,而不会任其继续生产。生产制造部门发现问题是不能自行决定如何处置的,必须通知现场品管,由现场品管进行评估后决定如何处置,要么返工、要么报废。这在我以后就职的几家企业里面基本是不具备的,这也是许多企业质量管理落不到实处的根本原因。毕竟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只靠几个品控人员是不可能发现所有问题的。当时我也感到非常惊讶,究竟他们是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的呢?

    后来我才慢慢找到答案,那就是首先生产部门的领导层要有这样的质量意识,不能只管产量,对质量漠视;然后再通过早会制度,不断地说,不断地讲,从而潜移默化,班组长起带头作用,逐渐建立起这种质量意识的。由于生产员工都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所以我们现场品管的工作就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了。很多时候都是生产员工发现了问题,立即通知我们现场品管,我们经过评估后,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并记录,能够严格的控制不让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上面讲到早会制度,这也是一些外资企业管理上的一大特色。其实都说外资企业管理很好,但我发现其实他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之处,只是他们善于利用一些技巧和工具,而且这些技巧和工具也根本增加不了多少钱,还有一个成功的因素就是非常强的执行力,任何一个小的制度、简单的制度都会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而不会像很多企业刚开始的时候热血沸腾,过了几天就心灰意冷,再过几天就草草收场。

    下面言归正传吧,还是说说早会制度。这家企业的早会制度主要是针对生产人员,每个班组都开,由班组长主持,其实很多企业里面也有,叫法不同而已,有的就叫班前会。每天按上班时间提前10分钟左右,班组长开始点名,如有人请假或缺席,班组长好临时调配人员,不要耽误正常生产。然后讲一下今天的生产任务,分配人员工作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如果公司或生产部有什么需要向员工传达的信息也会在早会上讲出来。最后就是要针对昨天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生产上或质量上的异常,提请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不要再犯类似错误。最后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就散会了。一般很短,也就10分钟左右吧,但是效果却不错。一是通过早会向员工传达很多信息,灌输质量意识,同时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树立班组长的权威性和培养班组长的领导能力。

    再说说这家企业的5S管理吧。其实我在公司3年多时间,公司根本没有像很多企业一样到处挂上5S的宣传板报、宣传口号,也没有刻意去做。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灌输,每名员工都将5S的理念深入到实际行动中了。车间里绝对看不到任何废料、垃圾在地面上超过5分钟时间的,每名员工都自觉地将垃圾或废料及时清理,如果他没有注意到,旁边的人或他们的班组长都会随时提醒的;生产工用具使用完后都会清洗后再放到规定的地方等等,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也就是5S中的最后一个“S”——素养所要达到的效果。其他企业很多都将前两个“S”——整理、整顿做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其实真正最关键的是后面三个“S”。后面三个“S”没有做好,5S管理是不会成功的。

    大家都知道5S是日本人发明的,也非常简单易用,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国内很多企业都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了,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就5S而言,我发现台湾企业普遍要实行的好一些,并不是他们就有什么特殊不同的地方,其实就是上面我曾讲到的,他们从管理层到执行层都有这个意识,而且会自己带头去执行。而其他很多企业往往都是领导喊喊口号,我们一定要实行好5S或者什么制度,但是领导很少去检查和推动,加之自身对其不够重视。所以过一段时间去看,发现没有什么改变,就把中层管理者叫过来大骂一顿,然后就不了了之了,根本没有想过要从自身开始去执行和推动这些制度或管理方法。我认为这是外资企业能够取得成功最大的原因吧。

    这家企业对于食品卫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进入车间必须穿工作服,而且要戴一次性口罩,然后洗手、消毒才能进入车间,绝对不像其他企业一样走过场。我们现场品管有一项工作就是监督进入车间内的任何人员的卫生状况。这里说的是任何人员,包括总经理进入车间,我们也要对其进行管理。曾经有一位生产部的副理(比我们现场品管可高了好几级呢)没有穿工作服就进入了配料间,现场品管发现后立即让他出去,并且直接通知管理课对其进行罚款。由此可见,这家企业的质量意识和执行力都是非常强的。

    还有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入职培训。这个培训一共安排的是一天的时间,首先是管理课的课长给大家讲解了一下关于培训的安排,以及以后开会或培训开始的时候,要齐声回应呼号的注意事项。例如,会议主持人或培训讲师在说了“各位同仁,早上好”后,我们要大声回应一声“好”,以提升士气和振奋精神。然后,就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对我们这些新入职的员工讲解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生产部讲解生产工艺流程,质保课讲解品控体系,市场部讲解公司的营销策略和市场占有率情况,总经理讲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课讲解公司的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各部门的讲解培训,让我们对整个企业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且对该企业充满了敬仰和期望,觉得自己能够进入如此优秀的企业是多么的令人骄傲,同时也鞭策我们要努力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总经理关于企业理念的讲解至今仍记忆犹新。这样的入职培训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有效果的,而且培训结束后,我们还要填写对培训讲师的评价表,根据我们的反馈结果,讲师们在以后的培训中不断进行调整,以利更好的培训效果。当然,少不了我们还要填写培训心得,检验我们是否用心听讲了以及自己的感想。建议各位朋友在自己的企业里也能采用这种入职培训方式,这种洗脑的方法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公司还非常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尤其是一些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后来我走过的企业都是注重部门经理级的培训而对基层管理人员如班组长的培训比较忽视。公司的培训非常有针对性,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针对专业的技术技能知识、如何管理基层员工、如何提高员工士气、如何进行现场管理、如何进行现场改善等非常实用的基层管理的技能和工具,不会过多的培训一些应该是中层管理人员的内容。而这些培训的讲师也是他们的直属领导或更高一层领导,不会请培训公司的人来培训,因为他们对公司的情况更加熟悉,更有经验,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非常实用和有针对性。如果是新任的管理人员或刚转岗的管理人员,公司也会针对他们进行新岗位的技能培训,而不会让你自己去新岗位慢慢摸索。

    匆匆一晃,在这家台资企业里面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系统的学习了外资企业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能以及生产管理的知识,干了两年多现场品管,又转岗干了1年多的生产现场主管,真的是收获多多。

    在一家管理非常规范的企业里,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但是,由于比较规范,你所接触的就只能是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那部分,范围非常小,很难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同为质量管理部门,现场品管就从事现场品管,很难学习到微生物检验、原料验收或成品检验方面的知识,因为都有专人在负责。如此的话,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干了三年多后就离开了这家公司。

    第二次跳槽,独挡一面成为部门主管

    2003年,我跳槽到了一家生产调味品的私营企业,然后一干就是六年多。这家调味品企业完全是从摆地摊到小作坊,然后发展到规模化生产。当时在省城的调味品行业里面也应该能排入前五,发展势头非常不错。不过由于是从小作坊发展而来的,从生产到管理都很不规范,硬件不错,可是软件就比较差了。这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接触到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我的能力。

    公司的部门设置非常简单,就几个部门,人员也不多,往往是一人多能,一人多岗(为了节省成本,很多私营企业都是这样的,呵呵)。设有销售部,财务部(就一名会计,只管做账报税,后来财务部倒是比较完善了),采购部(也只有一人,经理和采购员都是他,老板的亲戚),办公室(一人,也是他秘书),生产部(生产部经理是一名技术出身的,对管理比较欠缺)。而我进入这家公司后就是品管部经理,也只有我一人,以前本来没有品管部这个部门的,是因为当时公司正在进行ISO9000认证,在咨询师的强烈建议下才增加了这个部门,而我也就恰逢其会应聘了这个经理职位(也是光杆司令)。

    刚到这家企业,看到生产上一片混乱,员工很多不穿工作服,进车间根本不用洗手消毒,车间窗户敞开,苍蝇满车间飞等等,对比前面的台资企业确实差距非差大。这是一家比较典型的私营企业,作坊式生产形成了习惯,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老板也想改变这一状况,可是通过以后与老板的接触,我觉得很难,而且事后也证明了我的判断。至于原因在后面会慢慢讲到的。

    以前对ISO9000不是很熟悉,更没有在一个企业贯标的经验,还好有咨询师,所以跟着咨询师好好地学习了对标准的理解以及贯标的方法。几个月下来,企业的变化没有多大,倒是让我受益不少,有了对ISO9000实施的经验。至于企业变化不大的原因呢,就是老总也想通过认证改变企业一些不良的现状,但是只停留在嘴上支持,一涉及到资金、人员、设备的添置,就不愿投入了,最好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投入更多的资源,然后就要有一个彻底的改变,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俗话说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肯定不可能的。当时的咨询老师也很无奈,就对我说,企业既然这样那也没有办法,你就好好学吧,至少你又多学了一样东西。就这样,在咨询老师的帮助下,我还是基本上能独立应付ISO9000认证了。

    后来就开始筹建化验室,以前原料验收就是靠采购的感官经验,成品检验根本就没有做过(当时没有实行QS,要求不严),所以,老总就让我把化验室建起来。以前没有弄个这个,只好到处找资料,那时网络还不发达,资料可不好找了,只好根据原物料和成品需要检测哪些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按检测标准所要求的仪器设备列出清单。再在一间空房间内沿墙壁建了一个1米左右高的平台,上面贴上瓷砖就算试验台了,买回仪器设备往上面一放,倒也像那么回事了。由于没有经验,在这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冤枉路,全当老板买单让我积累经验了。例如当时买的酸度计是指针式的,用于检测谷氨酸钠的含量,后来检定的老师说现在基本都不用指针式的了,都是数显的,而且精度要达到0.01pH检测出的数据才比较准确。难怪刚试验的时候测出的数据不准呢。赶快重新买了台数显的,精度达到0.01PH的酸度计,至于那台指针式的,就只有放置在那里的。还有就是买分析天平,是机械式的,不是数字式的,所以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这个倒是不敢马上就换了,只好麻烦自己了。不过在搬迁新厂,筹建新化验室的时候,立马就换成了数显的了。而且在后来跟检定仪器的老师熟悉了以后才知道,现在化验仪器设备的质量参差不齐,一定要注意厂家的品牌和型号,要不然钱花了,没有买到好的设备是很麻烦的。

    然后就开始开展检验工作,首先是对原物料进行理化指标的检验。拒收了几批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原料后,这些供应商就老实了,再也不敢以次充好了,为公司挽回了不小的损失。老板看到效果不错,也非常满意。然后又进行了成品的检验,通过数据说话,改变了过去随意性生产造成的成品质量不稳定。还根据每种产品的特性,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工艺文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是很有帮助的。说到化验,我对这块其实还是不熟的,学校实验室做过几次,早就忘了。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做,倒也能做出来了。只是开始几次检测的结果误差较大,不断的重做,慢慢的也就熟练了,准确性也提高了。所以说,只要有基础,胆子放大一点,不熟练也不要紧,经验总是一步一步积累的。这也得是在这家企业,有机会让我学习这些东西,如果是在以前那家台资企业是根本不会给你机会让你去做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先后新建了两个工厂,每个工厂的厂房车间设计我都参与了的,这个过程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就像论坛里的“白云爱上糖”版主所主持的厂房筹建帖子里所说的,要注意很多东西,要学习很多文件,尤其是细节的一些地方,以满足食品行业日益严格的要求。第一个工厂设计的时候,是一家设计院设计的,由于对方是专业设计的,加上我当时对这些也不太懂,也不好提什么意见。到工厂竣工验收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比如,内包车间和外包车间没有分开,车间内没有设计足够的水龙头,也没有设计工器具清洗、消毒的设施,还没有下水道,真的是头都大了。所以新厂房修好后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就是在修修改改的。在这些修修改改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建筑上的知识,还是有收获的。

    第一个新厂修建鸡精车间的时候,就没有找什么专业的设计单位了。直接是钢结构厂房搭建起来后,就和车间管理人员一起,将大致工艺布局一定,然后我就开始规划各个功能房间的细节。比如要考虑工器具清洗设施,人流通道、物流通道,给排水,动力电、照明电布线等等。由于有改建的经验加上对食品GMP的理解也加深了认识,所以这个车间修建起来后还是很不错的,非常紧凑而实用(有点自卖自夸的感觉,呵呵)。

    修建第二个新厂房——豆瓣厂的时候,整个车间的布局就我和未来的厂长两人直接搞定。装修结束后,非常的漂亮(又在自卖自夸了),QS审核的时候一次性通过,根本没有针对厂房硬件设施和布局提出任何意见。

    再后来又进行了公司的设备技改工作,还有其他很多工作,在此就不一一细表了。反正在这家企业让我具备能够真正的独当一面的能力,给了我非常多的机会。

    十一年了,走了几家企业,非常感谢这些企业给了我很多机会,工作的机会和学习的机会。这些不同的企业给我的感受就是,在外资企业或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里,可以学习到他们优秀的管理,但是专业上就会受到一些局限,所接触东西范围比较窄。而在管理不太规范的私营企业里面,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一人当几人用,就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全面的东西,让你能够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比如我就在企业里接触到了体系认证、化验、出口注册、QS认证、厂房设计规划布局、机械设备技改等等非常全面的东西。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想要在食品行业有所作为,30岁以前可以多跳几次槽,多接触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从事不同岗位的工作,多多积累经验。在这个阶段不要想到收入要有多少,职位要有多高,这是打基础的时候。然后选定一家可以长远发展的企业,好好体现自身的价值,薪水和职务当然会不低的。

    本文作者xiamaohua,来源《食品论坛》。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客服服务热线
    0535-6730782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2008-2022 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79号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