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采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另一方面,履行政府职责,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使空缺岗位和新开发岗位更多用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别是用于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
二是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建议将大学毕业生创业纳入人才引进、全民创业的总体规划,健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发挥规划和政策促进创业的综合效应。培养引进优秀专兼职师资,推进创业教育进课堂、创业培训进校园,将创业教育和培训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分担和退出机制,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的创新载体,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全面专业的商务支持。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三是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引导高校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加大应用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面向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反馈与引导机制,所有高校都应发布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年度报告,倒逼人才培养优化结构、提升质量。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