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电话:0535-6730782
  • 微信公众平台
  • 个人求职客服
  • 企业招聘客服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热点 >职场“晚点族” 晚点的人生为哪般?

    职场“晚点族” 晚点的人生为哪般?

    来源:经济时报 时间:2013-10-19
    核心提示:职场最近又出了一个新名词:“晚点族”,下班晚点、睡觉晚点、结婚晚点、生育晚点……这些“晚点族”干什么事儿,似乎都比同龄人慢了一拍,甚至连生病都得拖到周末。

      职场最近又出了一个新名词:“晚点族”,下班晚点、睡觉晚点、结婚晚点、生育晚点……这些“晚点族”干什么事儿,似乎都比同龄人慢了一拍,甚至连生病都得拖到周末。面临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他们不断推迟人生计划,使人生进程一再晚点。你是“晚点族”吗?你的身边有“晚点族”吗?晚点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我们邀请到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董一鸣为我们解析“晚点”背后的原因和“晚点”后怎样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

      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固化

      中国经济时报:有的人说,很多时候不是自己想晚点,是这个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脚步了。“晚点族”产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董一鸣:1.产业升级加速,社会要求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但高学历者的求学时间会增长,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成长的话,6周岁上小学,18周岁上大学,25周岁硕士毕业,28周岁博士毕业。进入社会之后,需要在单位工作3年才基本算稳定下来,这时候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如果一直关注学业的话,就会使得结婚、生子等生活需求顺延,让我们觉得自己在每个人生节点上都比上一辈人或者没有一直读书的同龄人晚了一步。我国有些城市的初婚年龄已经较过去5-6年增加了5岁;2.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固化,人生目标渐渐变得单维度,只有不断的“加薪”和“升职”,或者贪图无法定义的“安稳”成为唯一的追求和目的。多元化的职业梦想和生活目标变得遥不可及;3.更广泛的社会比较,同时没有规范化的整体、正向的社会价值观作为引导,职场人士自身对于过度的资讯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的韧度;4.城市地域扩大。平时通勤时间增加,能量耗散,迫使我们实际的生活圈子缩小。所以有很多“晚点族”感叹生活常处于归0状态,即:手机0声音、家庭0交流、脚步0停留。

      职场中遇到“多重趋避冲突”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看到,不少30岁左右在城市奋斗一族面临生活重压,又因正处事业上升期而成为“晚点族”,这无奈之举的背后有哪些个人原因?

      董一鸣:1.个人归因方式。之前的经验对于后来的观念产生了影响。比如,曾经努力之后没有结果,从而获得失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进一步使人有了无法影响结果的认知,对于新的结果也会产生“不可控”的期待,继而表现出认知、动机和情感上的缺损。2.个人职场中遇到的“多重趋避冲突”。比如,先立业还是先成家、生孩子还担心岗位被别人占据、想去进修但又正好赶上可以升职的机会、调动到外地还是守住家乡的工作等等两难或者多难选择。3.“选择恐惧症”——面对问题的三种思维模式:所有问题都是选择或判断题;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图找到正确答案。即寻找理由比分析真正原因和寻求多赢地解决问题更加积极。比如,晚下班是为了挣加班费准备首付,晚结婚是因为自己还没玩够、不会珍惜家庭,晚生子是因为要准备孩子上学的费用,让孩子一出生就能冲刺,晚睡觉是因为工作忙不完。总之,这些都成了“晚点族”为自己晚点找到的各种理由。

      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选择

      中国经济时报:“什么都晚点了,人生却没有完。”“晚点族”怎样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

      董一鸣:总体来说,做“晚点族”其实是自己的选择,并非“被迫”,而是追求“大而全”的结果,不懂得如何做出选择。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避免习得性无助。什么都晚点了,很多人选择“破罐破摔”,丧失了斗志和努力,不再追求事业上的成就,而是经常把子女取得的成绩挂在嘴边,其实这就有一些“习得性无助”的倾向了。避免习得性无助,需要:取得成功的体验、请身边人对自己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寻找积极的归因;

      2.处理多重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双趋避冲突、双重正负冲突,是指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每个目标都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比如,选择高薪的工作有可能意味着经常出差,或者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从而使陪伴家人或拓展自己业余爱好的时间减少。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面对这些选择?每一种选择为什么会让我感到开心或者被困住?我为何一定要在A或B之间选择?再有,为什么一定要在30岁前结婚、35岁前做到总监职位?我为什么一定要现在就做选择?不做选择会发生什么?避免冲突可从反方向、“以始为终”的方向入手思考,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选择。同时,根据事情对自己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这样就更容易让自己做出选择。

      3.拆除大脑中内置的时间炸弹。“三十而立”、“人过三十不学艺”、“35岁是男人的结婚黄金年龄”等等陈腐观念会让我们陷落。关注智慧的增长和经验的传承,重新定义幸福,并学会悦纳自己的选择才可以带来前行的动力。在国外经常可以见到60岁还在读研究生的长者。新的领域和梦想,什么时间开始都不算晚。

      4.改变归因模式。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归因模式都是我们在自己内心设置的藩篱。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需要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如,不妨将自己聊天的话录音,为自己平时的语言做出一个“语义分析”,分析出自己经常讲的充满负能量的词语,把它们从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剔除,并经常询问家人、朋友们的反馈。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客服服务热线
    0535-6730782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2008-2022 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79号

    用微信扫一扫